踏出你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就在這裡!
把握每一個機會
「我們心裡都好悶,有苦說不出!」一名不具名中研院院士受訪指出,這次中研院院長選舉程序非常不公開透明,很多院士心裡很介意,卻因彼此認識、利益衝突、學術倫理等原因無法公開抗議,也不便參與連署,以致具名者多為海外或資深院士。他坦言,這次才驚覺院長選舉人為操作之嚴重,「若能藉此機會改良制度,大家都很期待。」
這位院士指出,之前院長翁啟惠涉浩鼎案,多益成績很多研究員、院士就已不以為然,「這從法律上看或許沒有很嚴重,但我們認為,對做研究的人、當長官的人,道德標準應該要更高。」至於院長選舉,很多院士、研究員在國際上很有地位,卻從遴選到評議過程都沒法參與,後來更發生臨時修改投票規則事件,程序全不公開透明,都讓人心裡納悶。
〝經一連串運作,會讓人覺得「你是這樣才當院長」,對排名最前候選人非好事。〞
這位院士表示,研究員、院士平常都很忙、埋頭苦幹,有點不食人間煙火,十年前李遠哲推選翁啟惠當院長時,院長選舉爭議還沒鬧這麼大,大家也就沒多注意;這次才驚覺院長選舉人為操作之嚴重。現在排名最前的院長候選人雖也不錯,但經一連串運作下來,會讓人覺得「你是這樣才當院長」,對他也非好事。
〝馬英九應盡速退回院長候選人名單,大家在七月院士英文家教台中英語家教新竹 推薦會議再重新討論院長選舉制度。〞
該名院士認為,馬英九應盡速退回院長候選人名單,大家在七月院士會議再重新討論院長選舉制度。院長遴選委員會只有九人,由一位前院長(李遠哲)、三位(現任院長指定的)現任副院長(王惠鈞、王汎森、王瑜)、一位(前院長指定的)前任副院長(劉翠溶)、一位(現任院長指定的)現任中心主任以及其他三位院士組成,代表性略嫌不足免費學英文網頁。
最主要的問題是,中研院其他院士及研究人員在新院長遴選過程中,完全沒機會知悉候選人名單,也無從了解候選人人品、學術成就、及治院理念。評議會委員也僅在開會時,才有短暫時間從書面資料了解候選人,很多成員也只配合院長意願。因此,按照目前制度,直到總統任命,絕大多數院士可說對院長遴選完全無法參與或提供意見。
這位院士建議中研院可仿效大學,成立董事會,委員非由院長任命,而是由社會賢達或院士推薦;評議會委員也不應由院長任命,而是由董事會及社會賢達或院士推薦,但以院士為主,董事會則負有監督中研院責任。
院士回函全文
放話抹黑特定人 不公平
下屆中央研究院院長遴選過程太匆促,遴選委員會如何產生四位候選人及各候選人的理念、行政領導能力、人格特質資料皆由少數遴選委員(9人)提供書面簡述至會議中報告來決定,而無法讓全體評議會委員(70名)藉由面對面與候選人交流瞭解候選人,獨立判斷候選人的優劣,再投票。如何產生三位候選人的辦法未能在前會議討論,而臨時在當天討論變更,思慮不週延。
在遴選院長會議前已有特定媒體放話抹黑、抹紅某位候選人,非常不多益閱讀測驗技巧公平。
選出三位候選人英語 教學送出總統府,總統應該有最後決定圈選權,卻有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對媒體說依慣例圈最高票者。
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遴選制度必須重新檢討是否由評議會選舉,目前評議會委員約一半為各所中心主管且多數非院士,由於從屬關係及利益考量,在作判斷或決定可能受上級影響。遴選委員會的委員也過半為現任(三位副院長)或前任主管(二位)。這種現象在一般國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是避免。可考慮改為全體院士選舉院長。
修改舊規定 消除政治介入
中研院是集合知名學者的全國最高學術機構,院士由全體院士推選產生。在任何現代化國家,國家最高學術機構的院長由全體院士選出。然而在台灣,中研院院士甚至無法參與討論哪些人士才是夠格的院長候選人,也就無從與聞最後的決定。這套沿襲自專制過往的1924年規定完全無法適用於2016年的民主環境。我們認為,這些舊規定必須修改,以消除政治介入。只有學者才能決定誰是他們的領導者。
我無法透過此次的電子郵件,以三言兩語回答問題。中研院院長目前的處境很複雜;以前從未出現類似的狀況。有關方面必須?量各種可能措施的利害。
全院重新考量圈選的候選英文學習方法人
我同意項武忠院士在致馬總統信函中提到的重點,因為:
1.舊有的遴選程序並未對全體院士開放。
2.多數院士不瞭解既有遴選委員會的資格。
3.提請馬總統圈選的三位候選人還是可以由全院重新考量。他們的支持者不必擔心候選人缺乏公平的機會。
>
留言列表